决定中、西命运的两部书——《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

  • 时间:2年前
  • 浏览:96次

决定中、西命运的两部书——《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

  野史家2007.5.12

  十八世纪,是决定中国和西方未来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在这个世纪,法国兴起了思想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对整个西方世界影响深远,正是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先后爆发。在法国的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是一面色彩鲜艳的旗帜。它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流派,因参加编纂、出版《百科全书》的活动而得名。

  1745年,巴黎出版商普鲁东本来打算将一七二七年英国出版的《科技百科全书》译成法文,后来发现该书已落后于形势,遂决定新编一部法国的《百科全书》(原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大词典》),并邀请启蒙作家狄德罗和数学家达朗贝主持此事。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极为广泛,其中有文学家、医师、工程师、旅行家、航海家和军事家等,几乎包括各个知识领域具有先进思想的一切杰出的代表人物。除该书的主编狄德罗和副主编达朗贝外,启蒙主义作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为它写过文艺批评和历史的稿件,卢梭写过音乐方面的条目,哲学家爱尔维修、霍尔巴哈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马布利等人,都是《百科全书》哲学方面的撰稿人。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能相互协作,其中积极参加过《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又有唯物主义启蒙思想的人士,在历史上就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从一七五一年开始,至一七七二年完成,历时二十年。期间曾两度遭到当局勒令中辍,有的人被关进监狱,有的被迫流亡国外,达朗贝因恐受连累,于一七五九年宣布辞退,由狄德罗一人主持此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当时,检查官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反动当局把《百科全书》称之为“魔鬼的新巴比伦塔”和“异教徒以及神和国王与教会敌人的大集合”。但是,在狄德罗等人的据理抗争下,《百科全书》虽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七七二年问世了。全书共三十二卷,包括正文十七卷,附录四卷,图片十一卷。

  狄德罗是百科全书派的首脑。他自己不仅亲自撰写了有关哲学、历史和应用科学的条目一千多条,而且还经常到工匠作坊去观察了解各种机器、工具的结构和性能,写出条目,托人详细绘制成图象。在狄德罗的领导和组织下,《百科全书》成了启蒙思想家们向封建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这部著作,针对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宗教信仰、到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批判,宣扬政治平等、思想自由等启蒙思想,提倡科学技术,宣扬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直接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制造舆论。百科全书派的形成及其社会实践,充分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神,标志着法国的启蒙运动已经达到高潮。

  《百科全书》问世不久,美国就于1776年爆发了独立战争;法国于178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清初之时,官方与西方之交流还是有一定渠道,至少在享受方面还是与西方有交流,比如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法国人王致诚等就是宫廷内外籍画师,曾受命绘制过多幅油画肖像,乾隆还曾命宫中选少年奴仆,随洋人学泰西画法。可见,乾隆还是有机会听说西方大事件的。《百科全书》由于汇集了当时欧洲最著名的一批学者,因此从编修之时,就成为欧洲关注的焦点。其间历时21年,乾隆还是有很大可能听说这一盛事。也许受其启发,加上皇帝好大喜功之特性,当然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成一书而毁百书,于是在中国,就在《百科全书》问世第二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名人学士,如戴震(汉学大师),邵晋涵(史学大师)及姚鼐、朱筠等亦参与进来。同时,征募了抄写人员近4000人。

  如果单纯从学术的角度来讲,能够整理这样的丛书出来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可惜的是,应该说可悲的是,乾隆从维护清朝统治目的出发,决定了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

  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人的著作,均于例禁。后来稍稍放宽,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但对钱谦益、吕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锡侯、尹嘉铨诸人的作品,查禁特别严厉。乾隆时被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中华历史上的民族政权交替时代有过,但从来没有一个像满清统治者这样,彻底摧毁中华的衣冠、服饰,彻底绞杀中华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到肉体上彻底把中华弄成完全顺服的走狗!满清统治者非惟酷毒暴虐、戾于刑狱;所“汉化”深者:工于心术而极力摧残中华,尤其中华士人之民族意识!较之前代的外族统治者,更加阴险、卑劣、刻毒!难怪鲁迅先生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不仅是查禁,在编修过程中,《四库全书》还将所收古籍进行篡改,对其中与清代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说是他的尊称。这两句的格律也应作“仄平”,两个字的音也都是“仄平”,改为“宋主”并不涉及音律问题;“寄奴”二字也与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虏”等了无关涉。那么为什么还要改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因此即使没有违碍之处也要改。这是多么自觉的奴才态度!难怪鲁迅说《四库全书》不仅藏在内廷,而且“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作者里面,也曾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病后杂谈之余》)。至于那些奴才走狗们说什么根据《高宗实录》(这又是一部可以唬人的著作),这个《四库全书》是乾隆帝亲校(够他校一辈子的),纪晓岚亲自三校。这除了给出版界、学术界增添些笑料还能说明什么呢?

  与编修《四库全书》同步进行的,是灭绝人性的“文字狱”。整个十八世纪,是“文字狱”最猖獗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摧残人性的时期。其中,《四库全书》开馆后10年内竟发生了48起“文字狱”。清当局要求民间所有藏书一律献上,如私自收藏保存“禁毁本”一旦被当局发现,必遭大祸。

  直到嘉庆年间,文字狱的阴影仍笼罩着文坛,知识分子余悸尚存,所以龚自珍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以及“万马齐喑亦可哀”的叹息。一代宗师孟森要感叹:“明清之间著述,几遭尽毁”,“始皇当日焚书之厄,决不至离奇若此!”

  所以,《四库全书》编修的过程,就是一部清帝为铲除异己而大兴“文字狱”、压制人文思想的过程。可悲的是,这种野蛮镇压的方式恰恰出现在西方人文思想蓬勃兴起后。就这样,满清统治者以一家私欲对中国人文思想野蛮镇压,将卑劣之品行输给整个中华大地,结果就是全方位的祸害了中国,其遗毒至今未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四库全书》是在《百科全书》出版后第二年开始修订。前者祸害中华几百年,后者造福人类无止境。两部书一出,中西命运便已决定,叹!

  编后:文中某些对两套丛书的介绍及影响引用了其他作者的资料,在搜索资料的时候一直没有找到文中某些资料的作者,在此致谢并致歉。

  野史家博客

Copyright @.Some Rights Reserved.|赣ICP备18008510号-5|Theme by Cn+网络, Soft by ZBlogPHP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业务合作
×